为什么到了小球时代NBA球员还是经常受伤?

发布时间:2021-06-07 15:09:12 分类: 篮球

在98-13年的NBA,基本就是肌肉男横行、激烈防守+冲击内线,这种情况经常受伤也是正常。后来到了小球时代,本以为这宗体毛犯规的状态会有所缓解。但谁又没想到球员受伤的情况不减反增,动不动就是赛季报销。那么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为什么到了小球时代NBA球员就经常受伤?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的受伤风险主要来源于两点:防守动作和进攻节奏。即防守动作越大或者进攻节奏越快就越容易受伤。

一、防守动作

这个防守动作自从07年NBA总决赛收视率惨淡破8,再加上赛季场均罚球数屡创新高,严重影响赛事收益和观赛体验。联盟就开始鼓励进攻,同时树立圆柱体概念,试图以减少肢体接触的方式降低犯规次数,从而增加比赛流畅度和观赏性。正因如此,以中锋为核心的站桩式打法逐渐失势,小球时代的大门才算缓缓开启。

为什么到了小球时代NBA球员就经常受伤?

从防守人的角度来说,当初雁过拔毛的强势防守早已成了过眼云烟,如今面对的却是各种假摔碰瓷和体毛哨。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与进攻相关的得分记录被不断刷新,而与防守相关的封盖记录一直默默无闻。按常理说,无论攻防,球员的受伤频率应该随着防守强度的降低而降低。可事实上恰恰相反,防守方的畏首畏尾只会促使进攻方的操作方式更加肆无忌惮。此消彼长之下,反而更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球队的进攻核心。前有科比罗斯和阿杜,后有考没海沃德和克莱。至于其它非核心球员那就更多了。

二、攻防节奏

攻防节奏相对于前者的应激伤害,后者的劳损伤害才是最难防范,也是现今最普遍的伤病根源。谈到节奏变化,还要追溯到18-19赛季,联盟将二次进攻时间缩短为14秒开始说起。

为什么到了小球时代NBA球员就经常受伤?

由于太过强调快速回防,很多球队都选择放弃前场篮板。经常看球的老球迷一定记得,以前领先一方很早就开始压节奏耗时间了。最常见的就是控卫中线控球,耗到18秒才开始组织进攻,以至于严重拖慢进攻节奏。若是抢到进攻篮板被犯规,前后两个24秒加罚球,再碰到比赛暂停,长时间的进攻停滞严重影响观赛体验。由此才促生了二次进攻改革,将24秒进攻时间压缩到14秒。结果不仅增加了攻防回合,连带着各球队的场均得分也提高了一大截。

因为需要防守的区域太大,且很少出现一对一拉开单打的情况。当下赛场,不是投篮就是跑,根本没有划水的空档。因此可以这么说,快节奏攻防才是伤病频率上升的根本诱因,场上没命跑,总有累趴下的时候。

为什么到了小球时代NBA球员就经常受伤?

再有就是球员的身体机能,在赛场上,在如此高的回合数下、在如此高强度奔跑频率的堆计下,球员的膝盖、脚踝、跟腱难免不亮起红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在NBA里下半场受伤的概率比上半场多的多。

因为当你的肌群疲惫到达极限时,就会产生代偿,会改变你原有的发力轨迹。如果继续反复调动使肌力无法支撑时,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寸劲或外力,就可能会引发毁灭性的伤病。

推荐阅读:NBA历史体力和耐力十分充沛的球星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