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在中国执教的外籍教练都曾指出,中国足球其实并不缺乏有天赋的年轻球员,但他们往往因得不到好的培养最终沦为平庸。从张效瑞、陈涛,再到如今还处在职业生涯黄金年龄的邓卓翔等,他们的成长轨迹无不让我们扼腕。那么,为什么中国足球会有这么多“伤仲永”现象呢?对此,国安青训总监、前阿贾克斯青训教练拉德鲁1句话指出中国足球青训的最大误区:中国球员在性格方面有缺失。
作为前荷甲豪门阿贾克斯俱乐部的青训总教练,荷兰人拉德鲁无疑在青训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对于自己挑选球员的标准,拉德鲁直言,在他所倡导的选材标准中,有一条被国内青训教练长期忽视,那就是球员的性格。“性格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身体素质,再之后才是技战术能力。这其中我最看重的就是第一条。”
这里所谓的性格,包括了理解能力、执行能力和渴望成长的强烈内驱动力。我们常说球员踢球要动脑子,但如果他没有一个优秀的性格,没有强烈的愿望,就很难主动进行独立思考。这就是性格的重要性。
拉德鲁还表示中国球员在性格方面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些中国教练员没有重视对球员性格的甄选。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家庭和欧洲不同。中国的父母总会规定孩子们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在荷兰,家长们更多是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真是一针见血。
在如今的中国足坛,我们经常批评某些球员在场上无脑,教育他们要用脑子踢球,但实际上,他们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添鸭式教育:规定你做什么就必须做什么,不能做的就坚决不能做。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中国年轻球员虽然执行能力出色,但是却缺乏创造力,到了比赛中遇到突发事件时更是缺乏主动应变的能力,往往只能依靠主教练在中场休息时来制定相应的战术应变,然而却为时已晚。
除了理解力、执行力之外,阿德鲁还重点提到了渴望成长的强烈内驱动力,在这方面,国外球员中C罗是一个典型案例,而在国内,郑智也堪称职业球员典范。相反的,很多球员因为缺乏这样的品质。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球员,要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和发展球员的个性,要让他们在球场上能够有自己的想法,灵活的在球场上作战。只有好的培养方案,才能避免中国足球方面的“伤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