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亚洲杯结束后,中国足球的故事看点槽点都特别多。看得出来中国足球的决策者管理层们想了很多办法想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些成效,但足球却偏偏是个需要系统化体制化做长线的复杂工程。对于近期中国足球发生的很多事情我无力评判,今天仅就归化球员这个话题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归化这个事儿在当今国际足坛和世界体坛都不是新鲜事物,但对于中国体育来却说是个全新的课题。之前以为2022冬奥会中国会在归化运动员方向有大动作,但目前来看还没有什么进展,虽然冬季项目归化操作相对比较容易,反而是操作较为复杂的足球项目先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由此也可见目前国家层面对足球的重视。
国际足联在关于归化问题上的管理基本上是所有体育项目里最严的,规则也比较复杂,也经常出现一些自相矛盾的案例。关于归化规则的专业问题我们今天不讨论,我思考的出发点是归化这件事中所有的参与方他们的初衷和利益何在,毕竟一件事情要想取得好的结果最根本的是在于各方在其中都能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足球已经是世界上商业化最发达的运动了,只谈情怀是远远不够的。
1.从国家队层面来看,中国足球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的情况明显,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充实国家队的实力。自从85国青和88国少队参加了2005年的世青赛和世少赛之后,中国的国字号青少年队就再从未从亚青赛亚少赛中出线,甚至有时连正赛都会缺席。85-89这批球员已经过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应该挑起大梁的90后球员中,91届打进过亚青赛八强,但目前也只有武磊等少数球员堪当大任;93届堪称最失败的一代;95届打进过亚青赛八强,却在家门口举行的U23锦标赛无缘小组出线;而97国奥刚刚参加完奥运会预选赛,差点在马来西亚身上都栽了跟头。面对即将开始的2022世界杯预选赛和未来的2026世界杯,只靠现有的球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掘新的即战力。
2.从职业联赛层面来看,随着外援数量的限制,U23政策的实施和对俱乐部投入的限制,联赛的竞赛水平必然有所降低,这会直接影响到联赛的商业开发和社会影响力。而引进归化球员,则在突破外援名额限制和引进高水平球员方面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平衡,同时制造了新的话题可以供媒体和球迷进行讨论,这对联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作用的。
3.从俱乐部的角度来看,能够以内援名额引进水平较高的归化球员,无疑会对球队的实力起到极大的补充作用,提高球队的竞争力。
4.从球员的角度来看,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平台,待遇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在高水平联赛打拼争取荣誉还是去低水平联赛轻松挣高薪,是放弃自己在国家队层面的机会还是选择去站上国际比赛的舞台,是选择留在自己熟悉的成长环境还是去陌生的国度探险,加上自己所选择的国籍的各种社会福利待遇问题,他们需要做出一个综合的对自己有利的决定。这种选择是相对个人化的选择,也是充满机遇和风险的选择。
综上所述,实施归化政策的目的应当是提高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特别是国家队实力,以俱乐部为实施平台和载体,兼顾联赛发展,在为归化球员创造良好发展平台和环境的同时激发出他们为国家队效力的能量。因此如果归化政策取得好的效果,出现的场景应当是归化球员在俱乐部和国家队都有着不错的发挥,名利双收;俱乐部和国家队以相对合理的代价收获了可用的球员,实力得到提升;联赛由于有质量球员的加入精彩程度和商业价值提高,媒体也有了话题;最后无论是国家队还是俱乐部的球迷都开心满意各有收获。而从目前归化球员的进展来看,要想做到四方共赢或几方多赢确实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国家队我们亚洲的竞争对手来看,归化百万欧级别身价的球员可能还很难与他们竞争,千万欧级别的可能还有一战,而这种级别的球员是否有并且是否愿意加入中国籍难度不小。而俱乐部里外援的级别更是达到了三五千万欧之巨,百万欧级别的归化球员短期内对球队整体实力提升帮助并不大。而在联赛层面目前只有少数俱乐部拥有归化资格或完成了引进归化球员的工作,这会在另一个层面造成联赛竞争的不公平和强弱失衡。所谓规则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保护弱者的,强者永远都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规则,参见U23政策实施后对大俱乐部还是小俱乐部更有利就知道了。最后千万不能小视归化球员的风险问题,现在归化球员的运作很大程度上也在依托经纪公司和经纪人,经纪人肯定是有盈利的目的的,甚至不排除有些时候会故意隐瞒一些身份上的风险问题,如果俱乐部和足协对归化规则的把握不清楚,届时一旦代表国家队出场了就会面临极大的风险。国际足联在归化球员资格的审核上是很迷的,他在审核你提出的申请时只看你的申请材料,如果一旦有其他国家对你的归化球员资格提出上诉,他看到了能够推翻你归化资格的材料,就会把不符合规则的球员参加过的所有比赛直接判负,2018年世界杯南美区预选赛玻利维亚队的例子就是最惨痛的教训。
所以,归化球员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同时充斥着各种利益交错的因素,想做到多方共赢需要操盘各方极大的政治智慧和利益平衡。那么,在中国足坛这种共赢互利的先例多吗?而如果一项政策实施下来相关方都不满意或只有少数方得利,那么这项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可持续的时间长度就会大打折扣了。至于最终这项政策的走势如何,还是交给历史来评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