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球王,很多球迷会想到贝利、马拉多纳,但要是说到中国球王,有的人可能会戏谑道高俅。其实中国真的有一位世界球王,他就是李惠堂。无论从哪一方面都配得上中国足球第一人的称号,今天是李惠堂逝世四十周年的纪念日,让我们看一下这位世界球王为中国足球所做的贡献。
为国:
李惠堂于1905年9月18日在香港出生,17岁入选香港最著名的南华队。18岁的李惠堂随南华队出征澳大利亚,赛前澳洲人用面黄肌瘦扎长辫的华人形象漫画侮辱南华队,但是在澳洲冠军球队新南威尔士对的交锋中,李惠堂独中三元,让整个澳洲惊为天人,甚至授予他金质奖章。当地华人报刊更是用“万人声中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的诗句夸赞李惠堂。李惠堂于1923年入选中国队,分别于1923、1925、1930、1934年参加了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4次都为中国队夺得冠军。(实际上当时一共只有三四个国家参赛)。
我们都知道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刘长春是中国的奥运第一人。但1936年柏林奥运会才是中国第一次正式组团参加奥运会,国民党政府一分钱没拨下来,奥运代表团团长王正廷凭借个人关系也仅仅是筹集了十几万港元不过是杯水车薪。因为足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李惠堂率领的足球队开启了通过表演赛为球队挣钱的道路,李惠堂和队友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不败战绩。不过由于一路征战,球员早已疲惫不堪,等到奥运会比赛时又抽到足球实力最为强劲的英国队,以0-2输给对手,首轮即遭淘汰。在后来受邀去英国观摩时,因为李惠堂出色的球技,阿森纳想用8000英镑的年薪招募他,李惠堂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这份合同。
(李惠堂在柏林奥运会上,谭咏麟之父谭江柏也在队伍中)
梅兰芳曾蓄起胡须拒绝为日本人表演,而李惠堂则为了避开汪精卫和日本人的邀请,秘密转回了家乡。这位声名显赫的球王,为了拒绝参加伪满政府的运动会和汪精卫的高官厚禄,他一度从繁华的大上海回到家乡梅州五华县过着清贫的生活,还曾在门上留下的这样一副春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因此当时在上海滩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为民:
李惠堂因为抗日而回到家乡梅州,在他维持生计之余,李惠堂依然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足球,在家乡他先后组织五华足球队和航建足球队,两次访问梅州市梅县区、兴宁、韶关等地,到各地巡回比赛,推动了家乡体育运动的发展。
1942年,李惠堂响应宋庆龄慰问抗日伤病员的号召,适逢黄河决堤,灾民非常多,李惠堂主动参加足球义赛,义捐,在桂林、南宁、四川等地义赛打了138场之多。收入全部捐给救灾,慰劳伤兵、孤儿等之用,更留下“海角归来奔国难,名成献艺赛频频”的诗句。
在退役后,1948年李惠堂赴英国罗布雷受训四个星期,获得英国足球教练的文凭,回国后李惠堂作为教练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足球赛,同年获国际足联国际裁判证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人,之后他创立了华人足球裁判会,蝉联6届主席。新中国成立之后,抗日名将贺龙做首任体育部长,写信邀请李惠堂出任中国国家队男足主教练,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事。1954年李惠堂当选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6年他又荣膺国际足联副会长,这至今还是世界足坛上华人享有的最高荣誉。
李惠堂早年就学于香港名校皇仁书院,中英文都有深厚的功底,写诗作文都拿得出手,在漂泊桂林期间,李惠堂曾写诗道:世乱时虞历万难,今朝脱险向长安。桂林山水迎人笑,我正飘零意未宽。李惠堂算是当时中国足球队员中最有学问,最全能的一个。在退任国家队教练后,李惠堂根据自己球员、教练以及裁判等丰富的足球经历,著有《足球经》、《球圃菜根集》、《足球技术》、《足球规则诠释》等书,讲述了足球技术的训练与提高、阵型的设置以及国际裁判规则等内容,大大促进了足球在中国的传播。
金庸先生曾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李惠堂作为世界球王、作为一个纯粹的爱国者、作为一个足球事业的推广者,毫无疑问当得上“侠客”这一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