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即便是那些最铁杆的球迷,送自己的孩子去踢球依然是一件让人十分犹豫的事情。职业足球的高淘汰率早就不是什么秘密,由于在中国足球与社会的衔接还有待完善,对于球员的未来规划也并不能说是十分清晰。作为家长,自然希望能够为孩子铺好未来的道路,让他们的人生走的更为通畅。然而选择了职业足球,似乎就只有华山一条路可以走:努力出人头地,成为职业球员;倘若一旦踢不出来,球员的未来也就难以说起。
1999年7月29日,在时任鲁能一线队主教练桑特拉奇的倡议下、国家电网的大力支持下,鲁能足校在潍坊应运而生,历经中国足球二十年的风雨,鲁能足校依然屹立不倒,行走在中国青训事业的最前端。这些年来,鲁能足校为鲁能一线队乃至中国足球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这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球员在竞争中无法脱颖而出,不得不放弃职业足球的道路。因此如何为所有球员的未来发展做好规划,也就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即便是对于那些在青训时期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孩子来说,进入职业联赛的大环境之后,如何延续在青训时期的发展轨迹,同样是我们需要讨论和改进的。说白了,这不仅仅只是鲁能足校需要思考的,更是整个中国足球需要思考的。
最近,日本小将久保健英加盟皇马而韩国小将李康仁闪耀世青赛,有人说日本和韩国的社会压力同样巨大,为什么人家的社会能培养出足球天才而我们却没有?实际上虽然日韩两国的社会压力一点也不低于中国,但在足球与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衔接上我们做的并不如日韩,这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不过从另一方面去看,中日韩三个国家尽管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却又截然不同,因此全盘照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想要真正解决中国足球自己的问题,中国足球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二十年来,鲁能足校一直都维持着不小的办学规模,不过如何能够规划好这其中没一个孩子的出路?那些可以进入职业球队的孩子如何打上更多的比赛?而那些选择回归社会的孩子又怎样更好去融入社会?为此鲁能足校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针对球员未来发展制订了“五个出口”的策略,在未来我们也会详细分别介绍这五个出口。
第一个出口是鲁能的一线队或者预备队,这个自然不用多说,如今鲁能一线队中很大一部分球员都出自鲁能足校的自主培养。
第二个出口是留洋,目前鲁能足校有杨意林、廖垒和陈国良三名球员在西班牙胡米利亚俱乐部进行融入式培养,本赛季三名球员都获得了不少的出场时间,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在鲁能收购的巴西体育基地,也有陈蒲、张皓宸、刘综杨、方昊、马帅、吴星宇等球员效力巴西体育各年龄段球队。当然,这个出口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属于鲁能自己的五大联赛球员,在过去周海滨曾经短暂加盟欧洲豪门埃因霍温但没能取得成功,未来鲁能还会为践行这个目标做更多的努力和尝试。
第三个出口是中国低级别联赛。去年“潍坊杯”一结束,何统帅、徐安邦、刘长奇、季胜攀、孙逸、孙睿六名球员便去往了淄博星期天效力。的确低级别联赛的技战术水平不能和中超相比,但这同样是职业联赛,有着远高于青年比赛的身体对抗和攻防节奏,这些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四个出口是转会或者租借到其他俱乐部成长,对于鲁能足校来说,我们不仅仅是要为鲁能一线队提供人才,更是要为中国足球提供人才。当一线队出现人才过剩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球员的正常发展,让他们有持续的比赛机会,将球员租借甚至转回到其他俱乐部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第五个出口便是读大学,对于那些最终不能进入职业联赛的孩子来说,读书便是最好的出路。如今二十年来鲁能足校对于教育的重视一直都比较严格,如今为了进一步强化教育的质量甚至不惜巨资引进了好未来的双师智慧课堂,这些年来鲁能足校的大学升学率也是比较理想的,实际上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负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培养中国足球其他方面的人才,促进中国足球的发展。
在绝大多人眼中,俱乐部的青训只是为了向一线队输送人才。但为了能够对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负责,也是为了球员搭建更好的平台,实现更好的发展。鲁能青训也在一步步探寻全新专业化的培养模式。为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的目标而努力,也为能够培养出更高质量的球员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