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稳步前进的上升期,无论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青训学校和人才基地,还是每年大大小小逐渐完善的青超联赛和各种杯赛,青少年足球在渐趋完善的同时,我们不免心生疑问,在普遍以比赛成绩为主的当下,这种硬性指标是否真的合情合理,它对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能带来什么好处?
前段时间在抖音上有一则短视频火了,不知名的少年足球比赛中,一名身材矮小的球员被迎面踢出的皮球砸倒,但他没有趴在地上哭鼻子,也没有家长跑上去将他扶起,他自己一个人默默地爬了起来摆摆手示意没问题,而场下的大人们则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这样一个只有短短十几秒的视频中,评论里无人谈及比赛结果如何,也并无意了解这个小男孩未来怎样,津津乐道的便是那份自立精神。
从成绩指标来看,中国足球实属足球不发展国家,那么仅仅将成绩看作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标杆,岂不是限制自由发展的枷锁?对于一个青训机构来说,人们对他评头论足的出发点似乎总是局限于成绩上面,输赢之间的风评差之千里,也似乎是整个中国足球,或者是球迷群体的“苛责”,对于成绩的重视与急功近利的浮夸风,似乎难免对青训造成一种确实存在的波动。成绩即王道,一旦输球,就会被批到体无完肤。正是这种压力下,青训机构难免在球员的培养方针和实际建设中,将青少年早期的训练过于目的性和成人化。
或许这么说,在低年龄的足球比赛中,中国国内顶级的青少年足球与欧美少儿足球旗鼓相当,或者说差距并不明显,但到了17、18岁即将步入成年职业队的时期,当真正走上职业赛场,中国足球便落后其他国家一大截,中国球员技术上的生硬,不自信和缺乏想象力等一系列缺点在实战中得以显现。或者说,小时候的灵气有时候在一种刻板的环境下被逐渐磨灭,造成这种环境的原因,恐怕功利性难辞其咎。
当然我们很欣喜地看到,青少年足球正认识到球员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学训结合并视作青训纲要的重要部分。但仅凭这一点似乎无法保证球员真正能正常成长,实现中国足球的强国梦,并非只依靠少数精英便能实现,换句话说,14亿中国人找出23人夺得世界杯,绝大多数人足球归属感淡薄,那也不能称之为足球强国,当然没有广大足球人口作基数,谈何勇夺大力神杯,难道靠地震和“大巴车”吗?
上层建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成绩面前造成了流水的教练和政策,而下层足球氛围里又饱含着浓郁的成绩要求,这种迫切的希望感对于中国足球是好事,可换到青少年足球身上未必全是益处。中国足球未来的进步取决于青少年足球的发展,而这项工程又必然是长期的任务,于是在无数的历史写下的发展规律面前,告诉我们,抛弃政绩工程,不要急功近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去提升我们的足球水平。也只有如此,才能寻找到更多有天赋的孩子,更能在培养过程中,给予他们一个宽松适合成长的环境。
那则视频中,作者配上了这样一段话,“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战斗。”希望给青少年足球希望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