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广州恒大公布了2018年年报,年度亏损达到18亿,亏损金额比上一年增长了6亿元左右,其中营业成本24.3亿元,比去年增长了7亿。而且,如果没有其他措施的话,恒大成本增长的趋势不会停止,因为按照会计准则,“保塔”6.5亿元转会费的摊销,在2019年及以后还会对财报产生更大的影响。
巨额亏损刚一公布,立即引来了球迷们的热议,有人谈经营风险,有人谈广告效应,还有人谈“泡沫足球”等等。其实,绝大部分观点,都是出于惯性思维和固有观念,很少有基于恒大2018年报得出的结论。看年报,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如果仔细寻找的话,还是能找到一些有意思的数据,比如恒大4100万元的门票收入,就能拽出一堆话题来。
平均一下,4100万元的门票收入明显偏低
(图)恒大2018年营业收入结构,门票收入仅4100万
乍一看,4100万元收入,这金额也不少,从哪里看出来不合理呢?我们来算一笔账。2018年,广州恒大在天河体育场踢了20场正式比赛,分别是:联赛15场、亚冠比赛4场(小组赛3场,淘汰赛1场)、足协杯1场(对阵贵州恒丰)。由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恒大平均每个主场的门票收入是205万元(4100÷20=205)。
我们再来看恒大的平均上座人数,根据足协的官方数据,恒大主场平均上座人数为4.7万人,我们用205万的场均收入除以平均上座人数,得出人均票价为43.62元。按照票务网站的信息,恒大主场最低的单票价格也达到60元。与之相比,43.62元显然低得不合理。
在继续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对43.62这个数字进行一下详细说明,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些朋友对计算产生疑问了。有一些朋友认为,这应该是价格较低的套票所导致,恒大每年发售套票约2.5万张,这一部分票价比单票便宜,所以造成平均票价偏低。2018年,恒大套票价格分六个价位:2500、2000、1500、1000、600、500(学生票),在这些价格里,只有1000、600和500三个价位接近或者低于43.62,我们可以看一下恒大的套票分布示意图:
这三个价位的套票,只有1个半看台的数量,而且价格较低的600和500两个价位,更是只有半个看台,指望这点儿票把均价拉低到44元,显然不可能。
还有朋友说,这不还有6个球迷联盟看台么?这些区域的价格比普通套票价格还便宜。话是没错,但是考虑一下其余套票看台以及单票看台的价格,除非球迷联盟的套票价格大幅低于43.62元,否则也无法将平均票价拉到43.62元的水平。显然这也不太可能,我们看一下天体9区佛山球迷联盟的公告:
1380元的价格,除以19,得出的均价是72.63元,同样远远高于43.62。也有一些人表示,球迷联盟的实际票价其实比这个还要便宜。对于这个说法,笔者无法查证,只能按照可信的数据、资料来推算。不过,这种说法也有存在的可能性,我们会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进行讨论。
收入偏低,说明有些球票并未给球队带来收益
说完了这些,我们发现,恒大这43.62元的人均票价,已经是很难说通了。是不是4.7万的上座率,或者4100万元的门票收入有问题?不太可能,中国足协虽然不靠谱,但看看天河体育场内火爆的氛围,4.7万的水分应该不大;亚冠联赛中,虽然春节前与武里南联的比赛,恒大曾将进场人数限制为3万,但考虑到亚冠联赛高出一截的单票价格以及其他场次的上座人数,这些因素不会对43.62元的均价产生实质影响。
至于4100万的门票收入,就更不可能有问题了。刻意压低收入金额,无非是出于税务方面的考虑,可恒大已经亏损18个亿了,压低一点儿门票收入根本没有任何用处。何况,正是因为巨额亏损,广州恒大淘宝在“新三板”里被挂上ST已整整一年,“摘帽”才是最大的需求。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恒大的门票收入出现不合理的数据呢?原因在于,现场的一些球迷,是拿着“赠票”进场看球的,这些球票,并未让球队产生收入。
赠票分两种,一种是俱乐部官方给赞助商的“权益票”。不过,这种权益票并不会影响门票收入,按照税务“视同销售”的规定,在会计处理上,这些赠票是要按照票面价值计入收入的,所以在门票收入金额里,包含着这些赠票的票面金额。
另外一种赠票,被称为“关系票”,也是常规概念的“赠票”。这种票的门路有很多,记者、俱乐部工作人员、母公司内部职工等等,都有可能是渠道之一。很大程度上,这些票是俱乐部出于某种“关系”而私下赠出,没有产生任何收益,所以恒大门票收入数据产生不合理之处,也就不奇怪了。
索要赠票,是一部分中国人的“传统”
这种“赠票”行为,并非足球比赛所独有。2017年北京举办中国网球公开赛期间,就有赛事记者对赠票行为吐槽,“每当比赛临近就会头疼,因为手机会被索要球票的人打爆,我不得不托关系给我留出几张票来,但这点儿票根本满足不了那些人的需求。”其实中网比赛的票价并不贵,外场票只有10元,而且在赛事初期也会有大小威、乔科维奇等人的双打比赛在外场进行;莲花球场的票不过80元,钻石球场也只有100-200元,这价格完全在民众的消费水平之内。
价格不贵,购票也很方便,但仍然有大量的人托关系搞赠票,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赠票这种事情,民国时期就有,计划经济时期更多。比如上世纪80年代,笔者的家乡经常有顶级的京剧大师前来演出献艺,这些名角在演出之前,通常会给各机关单位送很多门票。因为这些京剧名家都是体制内的身份,演出收入并不依靠门票,送票主要是图个人场。
既然票都赠了出去,那么市面上流通的门票就很少,所以能持票进剧场欣赏京剧的,大都是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及家属,或者是关系很硬的社会人士。这一张门票,不仅是剧场的通行证,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后来,虽然实行了市场经济,但索要门票的“传统”仍然被某些人保留下来,成为炫耀自己“人脉广、吃得开、路子野”的手段之一。某自媒体大咖曾对这种心态有过形象描述:“中国人最好的汽车摆件不是这个菩萨那尊佛,而是各大机关单位、要害部门的通行证;最好喝的酒也不是市面上的茅台、五粮液,而是印着’内供’字样的那些。”
至于这种人是不是真有“面子”,那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比如中网比赛里,你很容易就能分清周围哪些是拿着赠票进来的。买票看球的,大多懂网球,安安静静地看球,每分结束后鼓掌,而那些拿赠票进来的,其实就是来凑个热闹,也不管时机对不对,时不时就吼上一嗓子。类似的情况,在首届中国斯诺克公开赛里也曾出现。
“主动赠票”,在中超俱乐部中也很常见
之所以拿恒大来分析,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中超俱乐部中,只有恒大在“新三板”挂牌,必须定期公布财报,而其他俱乐部则没有这种强制性要求,最多也就是在其母公司的集团财报中找一些相当基础的数据,详细程度根本无法与恒大相提并论。不过,值得肯定的一点是,“赠票”这种事情,并非恒大独有,如果这是一个问题的话,那么其他俱乐部还要严重许多。
比如上赛季,中超上座率达到2.41万人,在国际上,这个数字仅次于德甲、英超、西甲、意甲以及墨西哥联赛,位居世界第六但是,中超的门票收入却连J联赛都不如。这个说法来自于某知名体育媒体,笔者未能查到数据,从实际情况来看,该说法应该没错,毕竟人家都不流行赠票。
不过,对于赠票这件事,我们也不能把锅都甩到那些喜欢索要赠票的人身上。索取赠票的渠道五花八门,但票源只有一个。有一些赠票,其实是俱乐部为了提高上座率而主动赠出的。前文说到的俱乐部给球迷联盟的实际套票价格更优惠的事情,如果属实,和这种情况差不多。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都有同感,中超那比赛质量,看个直播也就可以了,去不去现场是两可的事情,如果自己倒霉赶上“傅明事件”之类的,买票看球等于让自己蒙受损失。在很多球迷眼里,中超比赛根本就不值那些票价,所以俱乐部不打折、不赠票,自己是不会去现场看球的。
大量赠票,是中国俱乐部缺乏生存能力的体现
可是,因为比赛质量低而吸引不到球迷,这个结论并不全面。之前我们举过英乙球队特兰米尔流浪者的例子,主席马克-帕里奥斯通过球迷文化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支规模可观的死忠球迷队伍,由此可见,比赛质量不是决定球迷数量的唯一因素。
这也产生了一个疑问,球迷工作不算是行业秘密,五大联赛、J联赛里的成功经验多得是,想做好也不难,可为什么职业化这么多年了,中超俱乐部的球迷工作仍然如此不走心,还要通过赠票来吸引观众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国外俱乐部吸引球迷到现场看球的目的。火爆的看台氛围,能让球员们更加兴奋,踢出精彩的比赛,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吸引赞助商们掏钱的手段。比如刚才提到的特兰米尔流浪者,因为死忠球迷数量直线上升,他们上赛季的营业额达到700万英镑,比一些吃着转播收入的英冠球队还要高,这就是球迷数量所带来的价值。设想一下,如果老特拉福德的场均上座率不足三成,恐怕三德子能力再强,也拉不来这么多赞助费。
中超球队需要这些吗?不需要,因为球队的广告位基本都被母公司、投资者或者主赞助商占据,其余赞助商想要打广告,留下的基本都是一些展示量不高的犄角旮旯。这一点在私企球队身上尤为明显,比如恒大2018年广告收入是4.63亿,其中的3.81亿元是来自母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其余企业广告费所占比例很少。在这种情况下,让球迷进场看球,更像是为公司的广告宣传打辅助,所以,与其费力打造球迷文化,还不如赠票来得更直接。
(图)恒大的广告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母公司及其关联企业
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巨额的投入以及亏损,其实就是母公司花的广告费。不过,这种观点更多的是站在投资方的角度考虑,如果站在足球的角度,恐怕这只是一种聊以自慰的说法罢了。球队的确能给金主们带来极大的广告效应,但是,中国球队离开了金主活不了,金主们却并非离不开球队。
比如当年的四川全兴,这道“黄色旋风”不仅让人们领略了四川足球的风采,更让全兴酒业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品全兴,万事兴”是当时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在双方合作协议到期后,由于一系列原因,全兴集团选择退出。退出后,全兴集团还是全兴集团,可川足却就此走到了下坡路,不到5年便宣告解散。类似的悲剧,未必不会重演,一旦投资人的经营出现问题,或者目标发生改变,留给俱乐部的只有一地鸡毛。
论经营,职业足球与娱乐圈没有太大区别,球迷或者粉丝是经济来源的决定性因素,但中国的俱乐部好像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衣食父母到底在哪儿,这一点,中国的娱乐圈虽不咋地,可总体要比中国足球强很多。中国的足球俱乐部,从来都是把各大金主当做衣食父母来伺候,却从不考虑自食其力,靠自己的经营去生存下去。什么时候,中国足球俱乐部懂得发展球迷,学会通过球迷获取收益了,中超联赛才算是真正找到通向第六大联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