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公布,但此前有许多媒体报道,中国国家队将把有明显文身的球员拒之门外。至少在比赛期间,有文身的球员要遮住自己的文身。于是,我们看到张琳芃代表国家队出战的时候,常常盖住自己的大花臂。
张琳芃在国家队常常遮住大花臂
这样的消息甚至传到了外媒耳朵里,在亚洲杯期间,就有一位来自《纽约时报》的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向里皮提问:“阿联酋挺热的,球员遮住文身不热吗?”
这种现象似乎还形成了“文化输出”。据伊朗媒体报道,伊朗足协也有可能不再征召有文身的球员入队,德贾加和阿兹蒙因为曾在国家队赛事中暴露文身,被伊朗足协道德委员会约谈。
无论大家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如何,有一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在当今的社会中,许多人对文身是持有负面印象的。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范志毅就曾经谈论过张琳芃的文身:“他应该把他手臂上的那些东西去掉。因为他是一个体现正能量的球员。而且文身对他经济上也有影响,都没人愿意找他拍广告了。”
那么,中国社会对于文身的负面印象从何而来?
中国社会对文身往往持负面印象
中国古代:文身是夷狄习俗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严谨地写,最好把刺青写作“文身”而不是“纹身”。因为从古代典籍中看,都把它写作“文身”,而“纹身”在网络上出现的比较多,不是很规范。
关于中国文身行为最早的记载,基本都是出现在春秋时期的中国东南部。根据史书记录,那个时候吴越地区(现在江浙一带)的人有“断发文身”的习俗。
现在的江浙地区比较富庶和发达,但在当时,他们常被中原士人视为“夷”。“夷”这个词本来指的是东方部族,后来泛指华夏族之外的民族,有一种轻蔑感在内,意思就是野蛮人。
实际上,春秋时期吴国的祖先是吴太伯,是西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代,绝不是蛮夷。而越国的祖先是夏朝国王少康的后裔,也绝不是野蛮人,都是华夏族。
可是,中国儒家思想当中,华夷之辨看的不是血缘,而是文化。孔子就认为,“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当然,在这里的“中国”指的是中原,不是目前意义上的中国。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华夏的诸侯使用了夷狄的习惯,那我们就把他看做蛮夷;如果蛮夷接纳了华夏文化,那我们就把他们看做是华夏。
东汉时期的史书《越绝书》写过:“越王勾践,东垂海滨,夷狄文身”。很明显,在当时的人看来,文身属于“夷狄行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在儒家经典《孝经》当中,第一章就对“孝”进行了开宗明义。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在儒家思想当中,一个人的身体,包括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继承而来,是不可以主动对其进行毁坏的。
满清入关时,下了“剃发易服”令,命令关内百姓改变发型,留满清的辫发。这个命令引发了关内人民极大的反弹,他们许多人宁可失去性命,也不愿意剃发。即使清军发布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命令,还是有许多关内人民为了自己的头发而展开可歌可泣的斗争。
明朝名将阎应元镇守江阴的时候,就曾写下过:“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江阴保卫战,没有一人投降满清,城破依然拼死巷战,最终被清军屠城,阎应元也壮烈牺牲。
当然,辛亥革命成功后,倒是有很多愚昧民众不愿意剪掉自己的辫子,这就另当别论了。
为了不剃发易服,明末很多人为之死难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多处体现了这种思想:《三国演义》中有曹操割须弃袍的桥段,除了反映曹操的狼狈外,还着力描写了曹操的诡诈,为了逃命可以把胡须割掉,从而体现出他的“奸雄”本性。《封神演义》里哪吒剔骨还父,割肉还母,以此来表现哪吒的任性和意气用事。
发型和皮肤其实是一个道理。为什么中国古人对“身体发肤”这么看重?除了“受之父母”的理由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身体发肤”起了变化,意味着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变化。之前说过,“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当时人看来,断发文身,都是“夷礼”,用之则成为了“蛮夷”,不再是华夏子民。所以这件事情比命还重要。
时至今日,文身还是不被中国大多数人接受
身上刺字,是刑罚之一
秦末汉初的九江王英布,也被称为“黥布”,指的就是他曾经受过“黥刑”。这个“黥刑”,就是往脸上刺字。这对于犯人来说不是一个很严重的刑罚,但对犯人的尊严是非常大的打击。因为他的皮肤受到了破坏,而且大家看一眼他的脸,就知道他是犯人。
《水浒传》中也提到,许多梁山好汉上山前脸上都有“金印”,敌对人员常称其为“贼配军”。这和之前提到的也是一回事,就是被流放充军的犯人脸上的记号。所以在中国古代,刺字常常和犯人联系起来。
当然,也有人会举出岳母刺字的反例来。首先,岳母刺字是一个传说,正史对于这个故事的相关记载就一句话:
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当时岳飞被陷害之后接受御史中丞何铸的审问,为了表明心迹,脱下衣服露出自己的背部,上面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不是小说里写的“精忠报国”)。正史也没有说明这四个字是谁刺的,没有证据表明是岳飞的母亲刺的字。
岳飞像
其次,这四个字是绣在背部的,平时生活当中是不会展示出来的,岳飞此举只是为激励自己。在不展示的情况下,别人无从知晓他有文身。
南宋初年的那个时代,许多军人会通过刺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与金国战斗到底的决心。王彦率领的“八字军”本来是民间组织的义军,后来被南宋收编。他们为了表明忠心,在脸上刺了八个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所以叫“八字军”。刺字文身不是寻常举动,他们正是通过这种非同寻常的举动,来表明视死如归的气概。但这并不意味着刺字文身在南宋就是主流文化。
在《水浒传》中还描写了诸如九纹龙史进等拥有文身的草莽英雄,但他的角色是打家劫舍的绿林人士。至今还有那句玩笑话:“我们黑社会最重要的是有文身”,足以见得文身在许多人心中的相关联想是怎样的。
当然,本文并非评判文身正确与否,也无法评价不让文身者进国家队的行为对还是错。本文只是通过历史上对文身的一些看法,来说明中国社会为何拥有根深蒂固的对文身行为的反感。无论你是否选择文身,都应该了解相关的历史,这样才能让对文身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更可能相互理解。